艺苑百家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艺苑百家 > 正文

吴中凤与非遗蒙镶艺术

更新时间:2017-08-14 11:35:56点击次数:8821次字号:T|T




 

吴中凤,62岁,祖籍上海,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蒙镶工艺第四代传承人。16岁时,吴中凤进入原北京金属工艺品厂学艺,师承赵秀英、宋智礼、康文生等老艺人。专攻金属錾雕工艺,从事这项“金银与火的艺术”已近五十载。

1985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班学习。

1986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雕塑专业进修。

1991年,参加亚太艺术博览会获金奖(文殊菩萨)。

1992年,成立了吴中凤工作室,后历时6年,制作了錾金镶宝九龙壁。

2003年,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展获奖蒙镶佛教系列。

2004年,为无锡佛博物馆复制佛教系列作品。
 


 

2005年, 成立北京吴中凤蒙镶艺术品有限公司,为中国佛教协会仿复制灵光寺佛舍利金塔。

2007年,北京蒙镶入选市级非遗名录。

2009年,与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合作设计,制作中网奖杯。

2011年,在首届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品拍卖会上,吴中凤的蒙镶作品《银鎏金镶百宝佛塔》成为当天拍价最高的作品。

2012年,吴中凤被命名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5年,北京蒙镶在温榆河畔“御码头”建立蒙镶金银器博物馆。
 

杨庆军对话北京非遗蒙镶艺术传承人——吴中凤(访谈录)

杨庆军:吴老师您好!蒙镶艺术作为一种传统技艺历久弥新,可现在很多年轻人却知之甚少,请给我们广大网友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吴中凤:“蒙镶”金属錾雕起源于蒙藏的土维尔民族。多数信奉喇嘛教,即佛教的“格鲁派”。该教盛行于明清两代,佛教藏文为主。佛前供奉的法器皿和佛像雕塑主要由“蒙镶”金属錾雕工艺制作而成。经过数百年的演变逐步形成完整的汉藏艺术风格。

随着青海塔尔寺、甘肃拉卜楞寺、西藏大昭寺、北京雍和宫等大批量寺庙的修建,对佛像雕塑、法器的需求,也直接推动了相关制作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清代“蒙镶”金属錾雕艺术发展到顶峰。

杨庆军:刚才吴老师给我们分享的是蒙镶艺术的起源,那么“北京蒙镶”从何而来?
 

吴中凤:“蒙镶”是蒙藏民族金属工艺与汉族金属工艺和结合与继承。随着历史上多民族文化的融合而发展,尤其是少数民族政权在北京的建立,使用汉族的金银器工艺与信奉佛教密宗的蒙、藏、满、维吾尔民族的金属工艺结合,确立了其特有的风格。
 

历史上的蒙镶与“丝绸之路”上古代欧亚大陆之间发展主轴密切相关,它以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希腊-罗马以及中亚和中古时代诸多文明联系在一起,沟通了欧亚大陆草原游牧民族的交流。一千年前的唐代是“中国金银器”迅猛的时代,与当时吸收外来文化有密切关系,西方的捶揲技术、半浮雕嵌贴技术等都有启发中国的工匠学习的做法,所以不仅有外国的输入品,还有中土仿制品“胡汉交流”非常明显。丝绸之路外域文化与中国传统结合重新搭配和改造创新是古人的追求,中国金银器生动体现了中外之化的交流。
 


 

北京蒙镶始创于1862年(清同治年间),当时在京的錾铜艺人与清宫造办处的工匠们初创了“荣和铜佛铺”,铺址在雍和宫附近,专门制作寺庙佛像和宗教法器,也为宫廷制作精美的金银礼乐仪仗器皿,部分工艺品现在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文物。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组建成立北京市铜品厂。相继承接了大会堂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军事博物馆军徽、民族文化宫铜錾花镶嵌装饰大门等国家大型重点建筑装饰工程项目。
 


 

杨庆军:看到温榆河畔“御码头”的蒙镶金银器博物馆,我们感到非常震撼。这些浓缩千年历史,凝聚了佛教、金银器文化的蒙镶艺术尽展于此,仿佛穿越时空,来表现她的“贵”与“美”。请问这些艺术品创造出来,需要哪些工艺流程呢?
 

吴中凤:可能很多年轻人不了解。其实,“北京蒙镶”金属錾雕使用的都是原始工具,马鞍子、撬棍、錾子、铁锤,其中錾子就有数百种之多;原材料则为金、银、铜片、宝石等。
 

制作过程分为:打胎、錾雕、攒活、焊活、抛光、鎏金、做旧、镶宝石等十几道工序,一般品类至少需三个月,而精品甚至需数年才能完成。是与生俱来的“金银与火的艺术”!
 


 

杨庆军:您作为蒙镶工艺的第四代传人,与弟子们目前主要从事哪些具体工作呢?
 

吴中凤:博物馆文物修复、仿制、复制;佛教法器,礼仪器皿的制作;各类蒙镶品工艺的设计和订制。
 

杨庆军:从业近五十载,您对北京蒙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哪些贡献?
 

吴中凤:我个人力量绵薄,可谈不上什么贡献,绝不敢贪功。当然,我所属的“蒙镶团队”最引以为豪的是2009年起成功申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填补了北京金银器传统手工艺在“非遗”方面的空白。
 

杨庆军:老艺术家谦逊的品格让我们敬佩,请您介绍一下北京蒙镶金银器博物馆创建的初衷?
 

吴中凤:为更好地弘扬、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宣传和落实,北京蒙镶在温榆河畔“御码头”建立了蒙镶金银器博物馆。馆内珍藏的是我及团队多年来为国家各博物馆、各宗教机构以及私人订制的蒙镶工艺品,每件都映衬着其时代的历史背景、精神信仰和文化传承。“御码头”开蒙镶工艺对外展示之先河,穿越秦汉、隋唐,明清至今朝,浓缩了中华民族千百年历史,凝聚了佛教文化与金银器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蒙镶工艺、文化展现于此。
 

杨庆军:我们了解到,您最大心血之作是“錾金镶宝九龙壁”,请问有何独特之处?
 

吴中凤:从创意、制作到完成,历时六载,攻克了无数道技术难关,1998年,集錾雕、绘画、雕塑、建筑艺术为一体的錾金镶宝九龙壁呈现在世人面前。九龙壁长1065毫米、高265毫米、宽125毫米,贵重黄金20000克、各种宝石2134粒。在1毫米厚的金板上錾雕出25毫米高的浮雕图案,其工艺之复杂,技艺之高超,世之罕见。该作品的正反两面各有九条造型各异的蛟龙,气魄宏大,栩栩如生,有如翻江倒海,腾云驾雾跃于波涛之间。整个作品共錾有136条龙,却神采各异。
 

后经中国故宫博物院,工艺美院及北京工美界的多位专家教授研讨,鉴定一致认为该作品堪称“国宝”级的艺术珍品,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杨庆军:现在许多年轻人可能不愿意再从事“蒙镶”纯手工技艺的学习,在这项技艺的传承上,您是如何看待的。
 

吴中凤:两个字:坚守。正所谓“耐得孤独修成仙,唯留精品在人间。”令人欣慰的是,一批批对蒙镶文化仰慕已久的有志青年,来到我们优美的温榆河畔,来到“御码头”,来到蒙镶金银器博物馆,请求我开馆授徒,立志继续传承蒙镶文化。
 

杨庆军:听说您一直倡导蒙镶文化要走出国门,秀出国际范儿。
 

吴中凤: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上,随着商人,僧侣增多,传入中国分不同时期相遇。历史上佛教从印度、尼泊尔区域通过文化交流传播到中国西藏,与之而来的还有佛像、佛教用品的工匠与工艺。经过漫长的吸收融合,本土化进程后的西藏的佛教文化,在青藏高原上不断传播并影响了西夏、辽、金、蒙古族政权。兴起于草原的蒙古政权奉藏传佛教中的喇嘛教为国教并授予西藏的喇嘛教高增为国师,藏传佛教艺术和草原民族习俗的结合形成了原始的蒙镶风格。
 

历史“蒙镶”早已留驻在中国记忆中,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介绍“蒙镶”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人们可以从中国古代金银器复杂的演迹中找到答案。至此,以后蒙镶金银器载体着历史文化,与佛教文化于一身。民族的根与本、民族的魂,都显现其艺术品中。
 


 

感谢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感谢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好风凭借力,为更好地传承与发扬这项伟大的手工技艺,我们的团队会继续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将天生赋予“金银与火的艺术”的蒙镶文化传播到欧洲、美洲等全球各地。
 

(作者:资深媒体人 杨庆军)

0
中国民生经济网 (编辑:)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