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百家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艺苑百家 > 正文

苗勇与《晏阳初》:两个巴中人的时空心语(二)

更新时间:2023-05-04 18:37:28点击次数:479682次字号:T|T



中国民生经济网    作者:赵剑锋


       晏阳初的前半生身处一个动荡、纷乱、破碎的时代,除了他的平民教育事业,也没太多轰轰烈烈的与之相关的大事件值得大书特书,更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与复杂的故事,这就要靠作者苗勇去找寻晏阳初平凡一生的亮点,直中觅曲,对于远去一百多年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和各色人物进行合理性、合情性的虚构,让该书的内容变得丰满,让读者的兴趣变得高昂。


《晏阳初》:事件真、环境真、人物真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文学是“摹仿”生活的艺术。苗勇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精炼的语言描述,有序的故事情节排列,局部渲染、夸张、集中矛盾等手段来丰富作品,使作品更加地生动,耐人寻味。


       传记文学的核心要素就是“真”:事件真、环境真、人物真。在《晏阳初》一书里有三个地方的环境营造让人印象深刻,苗勇借用了小说的技巧写真实的故事,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艺术性。


       一是1903年,晏阳初离开巴中去阆中求西学的路途中的具体遭遇。特别是遭遇贼人时巧遇“背二哥”的形象一定是苗勇虚构进去的,但读完这段文字的旅程,读者没有丝毫的违和感,因为苗勇熟悉“背二哥”,他们的衣着、神态、喜好,他都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这是苗勇熟悉的人物,换言之,这是苗勇生长在大巴山腹地的天然优势。


       二是1918年,晏阳初从耶鲁大学毕业的第二天就远赴法国普兰教中国劳工识字时一战欧洲战场的描写。说到战场,我们更多的是从影视作品和纸面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获得信息源,我们缺乏这样的生活经验,但苗勇在描写战争的时候也能制造出一种有如亲临的硝烟氛围,这与他长期阅读的积累和文学造诣是分不开的。


       三是1926年,晏阳初在举家搬往定县创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实验室”开始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的十年。在采访中得知,苗勇曾经三次去过定县(分别是1999年、2001年、2003年),在定县呆过最长的一次是12天,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有据可考的晏阳初走过的地方,当地年长的受访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晏阳初是个了不起的好人!”凭借扎实的走访和深入的体验,苗勇学会了一些当地的方言,了解了当地的习俗,包括百姓的服饰、说话的神情、当地的景物、动植物的长势等。按苗勇的话说,他“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定县人”。


       弗·莫里亚克说,“像生活那样复杂地描写生活就是我们的行当”。苗勇的写作责任就是把过去的生活还给过去,把当年的环境还给环境。


       一部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应该既有充足的历史信息,又有动人的文化情怀,还要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才能深入人心且震撼人心。


       晏阳初是在中国本土出生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对世界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因为他所开创的事业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对于世界各国平民的生活与命运,产生了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在他辉煌而又不平凡的一生中,尤其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几次事件中,他经历了很多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人物。


       这些人物显然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渐行渐远,留下的有效信息也仅是只言片语,在传记文学中如果传主形象不饱满、周遭人物关系形象不饱满,读者必然味同嚼蜡。


       苗勇在对这些人物进行梳理和书写的时候邀请了虚构的介入,巧妙地处理好了细节与情节的关系、想象与形象的关系,情理和情感的关系,让晏阳初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变得更加有形、更加立体。有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让人读后觉得斯人言犹在,跃然乎纸上。


       一是晏阳初父母。大巴山农村的一对普通而又别具一格的父母。说普通,是因为他们朴实、善良、坚毅、勇敢,靠自己的双手辛苦劳作换来微薄的收入养活一大家子人。说别具一格,是因为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晏父是私塾教师,在巴城靠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培养子女、激励后人。晏阳初的父母与苗勇的父母有诸多共性,譬如:都读过私塾、都在学校任教。晏母虽是裹脚女人,但同样对子女教育严中有宽,在当地都有一定威望,所以苗勇在本书第一章节浓墨重彩地展开了晏阳初父母对其童年的教育和影响。


       二是史文轩。客观地说,是对史文轩一家人的描写都是十分成功且令人动容,他们虽然不是中国人,但他们都融入了中国人的情感。他们是基督徒,始终宽容这个世界,更宽容这个世界的所有人们。他们骨子里面的通透和大爱,通过细节的描写,让人着迷。史文轩是个中心轴,串起了他们一家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几次分别,苗勇是十分用心地在铺陈,直至史文轩在战场上牺牲,他不惜用大量篇幅来雕刻悲痛和塑造情感。


       作为对晏阳初生平不甚了解的我来说,看到晏阳初几次遇到史文轩的妹妹恺撒琳时,以为她和晏阳初会有一段精彩的浪漫的跨国恋,不过,苗勇尊重史实,巧妙地迈开了这个话题,对读者产生的朦胧情愫的小心思虚晃了一枪。


       三是许雅丽。有几处的事情让人记忆深刻,一处是与许雅丽第一次见面,某个周末在许家聚会唱赞美诗,唱诗班的功底让他转身遇到了爱情,“许雅丽对他莞尔一笑,拿着茶杯走开了,只给他一个美丽的背影。有那么几秒钟,晏阳初沉入了一种莫名的温馨和甜蜜中”。二处是晏阳初刚回国时,与晏阳初再次相见时的情形,“许雅丽一下扔掉手中的讲义,大叫着跑过来,也不顾是在操场上,且还有这么多自己的学生,一下子紧紧地抱紧了他。”


      充分展现了许雅丽敢爱敢恨的性格。三处许雅丽随晏阳初去定县的十年,从车站“带着四个孩子,正和家眷们扎在一堆拉着家常,他们简单的行李,就码放在月台的一角”到与丈夫并肩奉献中国平民教育的点滴,让许雅丽在读者面前“立”起来了、“活”起来了,在晏阳初的万丈光芒里熠熠生辉。


      四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在菲律宾举行落成典礼的那个早晨,“妻子许雅丽也醒了,她见丈夫立在窗前,知道他早就起来了,轻轻地问道:‘早起来了,还早呢!’‘今天可是个大喜的日子,你盼着这个日子的到来,已经很久了,心里肯定很激动的。’……许雅丽披衣起床,两个人站在窗前,默默地感受着黎明前难得的静谧。”让人在生活点滴中清晰看到这对世纪恋人的深厚情谊,看到了作为妻子的许雅丽对丈夫事业一生的支持奉献,让人敬佩。


爱国,成为具有不竭动力的固化热词而贯穿始终


      传记文学的书写,不光是交待传主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还要透过文本看到这个人、这个时代照耀周遭生命的光辉,写作有思考、有主张,有弘扬的主题、有歌颂的脉络,心中有天地、笔端有分量,写作要有担当意识,要有普世价值,要突破“内心小我”的文本照应,与民众命运与时代命运捆在一起,真正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


       在《晏阳初》一书中,“爱国”成为一个具有不竭动力的固化热词而贯穿始终,这里的爱国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晏阳初的爱国,二是知识分子群体的爱国,三是史文轩的爱国。


       晏阳初的爱国:当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港大的时候,索特校长看着呆呆的晏阳初笑了笑说:“晏先生,要领取这笔1600美元的奖学金,还有一项规定,得奖的人必须是英国公民,请问,你愿意加入英国国籍吗?”晏阳初断然拒绝改变国籍,从而放弃了1600美元奖学金的巨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晏阳初虽然一直在美国生活,但终生未放弃中国国籍。1985年、1987年晏阳初两度应邀回国访问时,他已经是95岁和97岁高龄了,但仍然向党和国家表示:“我真诚地希望能对新中国的建设力尽绵薄,作一点贡献”,并在菲律宾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为中国培育了大量的乡村改革建设人才。在他为平教会奔走、演讲、募捐等系列事业的时候,他为共产党、国民党、军阀势力都做过很多的平民教育,他摒弃党争,只一心为国、为平民和苦力效劳。在他年老时,还多次对侍奉在身边的儿女说,让自己的一半骨灰一定要运回祖国安葬。如今,他的一半骨灰安葬在巴中塔子山晏阳初博物馆。


       知识分子群体的爱国:晏阳初凭着他卓越的口才,执着的精神,高尚的人格,让这些优秀的高级知识分子,心甘情愿地加入到平民教育运动中来,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高级知识群。这不光是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奇迹,就是全世界,也是一个奇迹,就是今天看来,都依然让人感叹不已。从1924年10月傅葆琛赶到北平平民教育总会出任乡村教育部主任之职算起。先后有孙伏园辞去了《北京晨报》副刊主编的职务,到平民教育总会,创办了《农民报》,并亲自出任主编。晏阳初凭着自己的真诚和韧性,为平教会罗致了大批的优秀人才。研究调查部主任冯锐,是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博士、南京东南大学原教授兼乡村生活研究所主任;城市教育部主任兼总务处主任的冯茂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行政博士,原是北京政法大学教授;平民文学部主任陈筑山,国会议员,早年曾留学日本,后任国立法政专科学校校长,了解到平民教育的影响后,辞去校长,投身于平民教育;平民教育科干事瞿世英,是第一个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曾任法政大学的教授兼教务长,后来到平民教育总会,成了晏阳初最忠实的助手。视听教育部主任郑锦,哈佛博士熊佛西,乡村工艺部主任刘拓,黎锦纾博士,陈志潜博士,李景汉博士……一大群优秀的人物齐聚在平民教育会,为后来平民教育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知识储备。这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一群以祖国富强为己任的学者,怀着悲天悯人的决心,来到农民中间,用他们的信念、勤奋和智慧,开启民智,开启一个国家的未来。


       史文轩的爱国:史文轩爱中国,也爱中国的百姓,但他更爱他自己的祖国。当战火燃烧到自己国家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直到献出自己宝贵的、年轻的生命,读到这个地方,每个读者的心里都是震动的、感动的,都会潸然泪下的!


       淳朴:晏阳初在《九十自述》说:“‘三C’影响了我一生。”“三C”就是指“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这里的苦力,就是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就是匍匐在大地上耕种的老百姓。晏阳初倾其毕生精力服务于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这是丰富厚重的遗产,既是广泛、持久、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也是具有极大的理论支撑的世界财富,他从淳朴的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反哺于淳朴的平民世界。《晏阳初》一书,语言朴实,因为他说话的对象是平民老百姓,那种淳朴是大巴山老百姓的淳朴,也是定县老百姓的淳朴,更是第三世界平民的淳朴。


       公平:在一个时局动乱、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有公平和正义的。当晏阳初拒绝改变学籍领取奖学金时,香港大学担心失去这么一位优秀的学子,1913年9月,专程派香港大学的副校长艾里厄爵士约见晏阳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晏阳初成了港大的一名新生。虽然港大有那么奇葩的规定,但为了人才,他们还是秉持公心,接受了晏阳初。在耶鲁大学勤工俭学,晏阳初在唱诗班得到一份价值不菲的工作也使我们看到了公平的力量,晏阳初从上千的报名者中被挑选出来加入唱诗班,在他之前,还从来没有一个东方的学生进入过耶大的唱诗班。在晏阳初眼里,耶鲁大学的确是一个没有种族歧视和民族偏见的十分公正的学府。最重要的是,晏阳初在平民教育中,恪守公平信条,将公平贯穿始终,他说“平民教育”的“平”字,就是“公平”“平等”“道德人格平等”“社会机会平等”的意思。他的平民教育中,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贩夫走卒,不论年龄,不分长幼职业,只要愿意学习,都可以公平、平等获得免费学习的机会。在他亲自编写的《平民千字课》课文中,他这样写道,“/你是人/我是人/不分贫与富/不分尊与卑/同是中国人/人人该平等/是不分贫与富卑尊同/中国该平等……”从1918年算起,他一生为世界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服务70余年。他重申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让平民百姓公平的享受教育,让社会公正的善待每位百姓,以期用教育的公平求得社会的公平。


联合国:晏阳初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晏阳初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平民教育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平民教育的世界意义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普世价值。晏阳初利用各种组织和各种传媒手段,把中国实践、中国声音进行全球传播。应该说晏阳初人生的成功,有大部分的力量来自他精彩的演讲。晏阳初自13岁起便开始接触西学,研习英语,晏阳初的英语功底深厚,英语写作、英语口语驾轻就熟,有时我在猜想:晏阳初的演讲,是否夹杂着浓厚的巴中口音,是否在世界语的环境里具有中国口音?


       从耶鲁大学毕业十年后回母校受奖,面对几千人的大型演讲,他被选为“二十世纪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世界伟人”的大会上,他也没有忘记上台宣讲“平民教育理念,以期取得更大范围内的世界影响。”晏阳初一路行走,一路演讲,走到哪里,就演讲到哪里。《农民报》刊文出事后,宪兵队大肆抓人,晏阳初靠精彩的演讲和说理,迫使当局放人。与少帅张学良的几次对话,不卑不亢,通过精彩的演讲阐明自己的想法。


       晏阳初的演讲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他的一生都在用演讲来打动人。晏阳初在平民教育中,始终保持独立,从不参与任何党争,以保持平民教育的生命力。但由此一来,经费困难便成为平民教育运动的家常便饭。1925年的夏天,晏阳初应邀参加在檀香山召开的第一届太平洋国际交往讨论会。


       在十多个国家的一百多个代表的大会上,晏阳初作了题为《中国——建设力量——平民教育》的演讲,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在国际会议上宣扬自己所从事的平民教育事业,当时引起了轰动。大会主席韦尔伯评价说:开了两星期的会,讨论了六十个不同的问题,晏阳初的演讲是最有价值的。“我们了解并懂得了在中国正在进行的一项轰轰烈烈的全民识字运动,中国的平民教育,与太平洋各国的关系至为重要。”并当即决定前往中国平民教育实验区进行考察。美国国内多家报纸刊载了晏阳初的演讲辞。


     《檀香山晨报》头版报道说:“太平洋会议在发现中国平民教育运动是近年以来太平洋各国间极大历史事件,并决定设立国际公正报导机构”当地的华人华侨纷纷捐款,主动要求“对祖国的平民教育运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晏阳初在檀香山演讲超过四十次,募集资金两万多美元,解决了平教会资金的燃眉之急,并在国际社会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受晏阳初风骨和风格感召,定县试验鼎峰时期聚集了500多位知识分子,其中60余位归国博士、大学教授,上演了举世闻名的“博士下乡”故事,包括时任国务院总理熊希龄及夫人朱其惠,社会改革家、中华教育改进社干事陶行知,中华职业教育社会长黄炎培,教育部前副部长袁希涛,南开大学校长张伯岑,复兴运动领导人胡适,东南大学教授、著名白话文语言学家陈鹤琴,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东南大学教授冯锐,耶鲁大学森林系和康奈尔大学乡村教育系博士,曾和晏阳初在法为华工服务的傅葆琛等。


   【本文作者:赵剑锋,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四川诗歌》副主编】


0
中国民生经济网 (编辑:刘强)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