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 正文

四川沐川:边远山区“五社联动” 助力“双移”共融共生

更新时间:2022-12-31 19:07:41点击次数:480166次字号:T|T

      中国民生经济网讯(陈小平)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当边远山区的库区搬迁移民、彝族少数民族移民遇上集镇社区原住居民,会迸发出怎样的基层社区治理火花?近年来,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利店镇利民坝社区坚持以“五社联动”为社区治理行动框架,以破解辖区社工人才和志愿队伍培养、“一老一小”关爱帮扶、居民矛盾纠纷调解、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等多个社会治理难题为导向,以探索“社区经济新模式”“社区治理新机制”为目标,积极推进“移民彝寨治先行 利民惠民和共享”主题社区发展治理,着力围绕“库区移民”和“自主移民”两大居民群体,重点在深入发展社区基金、困难群众帮扶关爱、矛盾纠纷调解、红黑榜制度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以促进移民居民、彝族居民、原住居民在“德治、法治、自治”方面融合共进和自治互助,先后带动建立“利民智囊团”等社区社会组织2支,吸纳社区骨干、能人贤士、热心居民等120余人;成立社区微基金5支,实现社区集体经济年固定收益达19.6万元;开设“诸沐锦绣工作坊”车间项目,为30余名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岗位,每月增收1500元左右,有效破解了农村集镇社区人手不足、统筹不力、服务不优等难题。

一、案例背景
      利民坝社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余脉五指山北麓、乌蒙山区西北部,沐川县西南部的马边河畔,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1762户,8106人,流动人口300余人。
      辖区内有利店镇政府、利店中学、利店小学等机关企事业单位13个,下辖11个居民小组,其中包含5个移民小组665户3211人,以及1个彝族小组45户264人,是一个由库区移民、彝族移民、原住居民组成的典型的混合型的农村边远山区集镇社区。
2020年,新一轮村级建制调整后成立利民坝社区党委,下设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83名,其中具有高中(中专)以上学历30人,35岁以下党员8名,外出流动党员31名。先后获得沐川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利店镇目标考核先进单位、先进集体一等奖、武装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汇福利民集体经济发展案例被乐山市民政局评为2022年度“五社联动”参与基层治理十大典型案例。

二、治理难题
      利民坝社区的人员结构主要以原住居民、库区移民和彝族移民为主,治理问题主要根源于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来自原凤村乡、武圣乡和利店镇周边村涉及到舟坝电站库区8个村的搬迁移民,于2006年由政府统一安置到利民坝社区居住,当时享受的补偿标准是按1998年的移民安置标准进行补偿,每户补偿基本在2万元左右,然而移民安置房的购买价格基本在3万以上,库区搬迁移民失去家园土地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大多数人都因购买安置房而负债,居民矛盾、社会秩序等问题历史遗留较多。另一方面,由于山区居民传统观念强,比较保守,加之大部分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转移,剩下传统观念更强的老一辈,且在新一轮村级建制调整后,社区建设宣传配套不全面,多数居民只知“合并了几个村”,而对社区建设认识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社区自治组织是一个什么机构,对其成立的目的、工作的职责、服务的功能等不了解,依旧按照“有事儿找政府”的思维惯性办事,绝大多数人没有兴趣和心思去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特别是社区自治组织,认为又要做工作,又没有劳动报酬。主要体现在:一是社区软硬件跟不上,缺少服务氛围。山区集镇社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人手不足,服务不优,社区建设缺乏必要的软硬件服务,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和软服务能力不足。二是居民共同参与不足,缺少内生动力。基于血缘关系、人情、道德、自我保护意识等因素,居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政治民主权利意识相对较弱,缺少民主自治意识,对社区建设表现出冷漠。三是困难弱势群体面大,保障机制不全。农村山区集镇社区集体经济薄弱,居民文化素质低,困难弱势群体面大,现有保障体系和有关部门各类活动与载体覆盖面有限,社区统筹乏力,持续关爱帮扶难以延申。

三、创新思路
      利民坝社区的基层治理核心是:抓住“治理人”这个关键“牛鼻子”,围绕宣传组织发动群众,提升居民民主自治意识和社区建设参与度,增强居民享受社区服务的可及性。
      发展思路1——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依托引入第三方专业社会组织服务,培育孵化社区具有社会化资源和社会化价值的本土社会组织,推动常态化专业知识培训、技能提升等落地落实,形成可持续推进项目延伸的专业化社会服务力量与组织。如:利民坝社区夕阳红志愿服务队,通过采取抓领头羊、抓关键的管理方式,实行队长负责制,彻底告别了过去要召集活动还得挨个打电话的被动局面。如今,只需要对服务队队长进行管理,队长在社区的指导下自行管理好队员,不仅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而且在脱离第三方服务以后,相关活动与服务依旧可以迅速凝聚起来、开展起来。
      发展思路2——盘活社区社会资源存量:依托党建引领,凝聚社会爱心人士、慈善机构、本土企业、乡贤、致富带头人力量,持续推进发展“双移”经济,继续引进不同项目,用好移民剩余劳动力。同时,推动发展彝族经济,流转土地发展彝族种植业,在移民车间成功经验上发展彝族车间,大力挖掘彝族民族特色文化,如彝绣、彝族特色饮食、民族民俗文化表演、民族民宿等,统筹策划打造既可以体验民俗文化,又能购买民族纪念品的品牌IP产品。
      发展思路3——凝聚共治共建共享风尚:依托社区各项服务的延伸,鼓励引导贫困大学生、低保户、残疾人、临时救助对象等参与社区公益性活动,如引导社区每年资助过的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到社区认领公益任务,服务社区一老一小等;引导低保户参与每月18日环境卫生大扫除、绿化管理等公益性服务活动;引导残疾人、临时救助对象本人或家属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认领社区任务,如包干某区域内的几棵树、几盆花的养护任务等。同时,出台积分制管理办法,定期对参与服务的个人、家庭和志愿队伍、志愿单位等进行表扬、表彰,不定期开展拉近邻里、干群关系的文娱活动,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成就感、荣誉感,增强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组织之间的凝聚力,推动社区社会治理形成良性互动的现代化治理格局,实现共治共建共享的核心目标。

四、主要做法
      利民坝社区是典型的“双移/彝”社区,库区移民占总人数的40%,彝族少数民族占总人数的3%。围绕促进居民三治融合、矛盾纠纷化解、居民就业增收等问题,探索“社区经济新模式”“社区治理新机制”为目标,推进“移民彝寨治先行 利民惠民和共享”为理念,将重点放在深入发展社区基金、困难群众帮扶关爱、矛盾纠纷调解、红黑榜制度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以促进移民居民、彝族居民在“德治、法治、自治”方面融合共进和自治互助,打造利民坝特色移/彝民治理新模式。
(一)党建引领共建共治,持续优化治理架构
      为缓解移民矛盾问题,有效推进社区治理,自2020年建制调整以来,利民坝社区创新打造“1+4+N”社区移民管理模式,以基层社区党建为引领,开设“基层创新治理、居务推进、党务推进、党委综合研判”四个办公室,利用“党建+N”模式将社区划分为三个网格区域,设立三个网格党支部牵头开展移民各项工作,联动搭建利民智囊团、“移+彝”志愿服务队、夕阳红志愿服务队、楼栋长、社会组织队伍、居民代表、党员、网格员、居民组长等N个基层居民自治群体组成的需求收集网络、政治政策宣导网络。
      同时,坚持问题导向,精准靶向居民需求,建立健全主动排查、上门调解机制,第一时间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和突出矛盾,建设“从机制保障、资源整合、服务集成到群众参与”的全过程共建共治共享平台。先后吸纳社区骨干、能人贤士、热心居民等120余人,组建“利民智囊团”“移+彝”志愿服务队等社会组织2支,以“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社会爱心企业”多元力量共建共治的形式,定期入户走访、帮扶慰问留守儿童与老人,成立专业律师团队服务外出务工人员劳动纠纷、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为社区闲置劳动力多方链接社会资源寻找就业途径,以多样化的项目为居民提供“一老一小”关爱、困难人群帮扶、居民邻里融合、社区经济发展等七大类服务,进一步优化移民管理模式与基层治理架构,凝聚社区居民群众共建共治共识。多年来,利民坝社区无一例上访事件发生。
(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创新打造社区基金
      2019年、2020年,利民坝社区先后争取到由移民后扶专项政策资金建成的移民服务中心、新农贸市场等资产、资金管理和使用权,通过移民户长会、代表会议讨论议定将建成的场地出租,采取公开租赁的方式将场地整体打包出租给投资业主经营,定期收取租金归入社区集体所有,实现社区集体经济年租金收益19.6万元。为确保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合理合规,社区制定完善《集体资金分配管理办法》,严格规范集体经济管理使用程序,明确“分红金+公积金+公益金+储备金”的分配模式,即:70%集体收益作为分红金分配给集体成员,10%作为公积金用于集体经济组织再投入发展,10%作为公益金用于社区困难居民救助和奖励大学生,10%作为储备金用于硬件设施日常维护。同时,组织召开移民户长会或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移民监督委员会,全过程参与、全流程监督相关资金管理使用,及时通过公示栏公布资金收益分配情况,确保一切活动在阳光下运行。
      2021年7月,社区居民成功分到农贸市场的第一桶金。2022年6月,社区利用10%公积金成功创建来料来样电子产品加工车间项目——“诸沐锦绣工作坊”,目前工作坊务工人员已达30余人,其中移民、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占务工总人数的70%以上,人均月收入1500元左右;利用10%公益金,社区先后奖励移民大学生14人共计资金14700元,救助困难移民16人共计资金5600元;利用10%储备金,社区先后实施日常管理、绿化栽种、维修维护等移民代表大会讨论的资金共计32555元。通过场地租赁收益,以商业收益反哺社区公益,利民坝社区不仅建起了以农贸市场、社区酒楼、驾校为支撑的三大可持续发展增收支柱,还创新成立移民基金、教育基金、环卫基金、党员基金、慈善基金5支社区微基金,打造出集“企业服务、邻里交流、家门口就业”于一体的便民生活圈,在丰富居民生活新场景的同时集合项目、联动社区、服务群众,让广大移民、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既能就近就业挣钱、又能顾家尽孝,大大提升了社区居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拓展自治便民服务,推进善治社区建设
      立足优化社区软硬件服务,拓展自治便民服务深度与外延。近年来,利民坝社区结合实施省级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创建,一方面在优化“硬环境”上积极推进亲民化阵地改造建设。扎实做好社区服务“加减法”,减少社区“行政化”办公区,按需增加社区居民活动、服务综合空间,打造出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园、社区志愿者和社工服务站、社区居民邻里活动空间为一体的高颜值社区治理“四有”标准新场景。依托社区新阵地,引入第三方专业社会组织持续开展“彝路童行”儿童共助、“社区益家”社区共建、“多彩利民”社区共治、“乐业利民”社区共享等专业社工服务,先后搭建儿童周末陪伴空间1个,链接社区教师人才2名,开发“彝路童行”儿童周末课程1套,为社区儿童提供爱国主义教育、兴趣手工、校园防暴力等10期课程服务,受益儿童达320余人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的优势,以规范管理提升社区文明共识水平。先后制定实施《利民坝社区“黑名单”制度》,对居民行为规范实施常态化管理约束,将违反制度的社区居民纳入黑名单,暂停违规居民各类政策待遇,督促开展社区服务;开展社区商户“流动红旗”评选活动,通过表彰社区先进,弘扬文明、诚信、守法、安全经营的正能量;持续加强对居民议事会、居规民约、红黑榜制度、积分制、环境卫生管理等制度优化升级,推动社区文明共识水平不断提升。
      同时,探索制定“一四六工作法”,“持续下好社区党委统领一盘棋,组建专职网格队伍、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服务双移居民自治队伍、社区联盟单位服务队四支队伍,做到党建引领、服务下沉、入户走访、氛围营造、激励机制、创新管理到位六个到位”,推进善治社区建设;健全以社区党委“领唱”为核心的社区治理模式,汇集居民群众和辖区共建共筑单位的智慧与力量,通过专职网格队伍对安全隐患排查、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化解、政策法律宣传等基础工作的落实:通过党员志愿服务队伍主动“亮身份”,实行居民点单、党员主动接单以及社区党组织下单的工作模式进行结对帮扶,帮助居民解决“烦心事、忧心事”;通过让双移居民自治队伍参与社区治理,利用他们对双移情况熟悉、责任心强、空余时间多,而且在群众中有一定说服力的优势,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增强基层服务能力;通过社区共建共筑服务队伍参与社区治理,利用联盟单位的专业化知识和职能职权,让社区基层治理提档升级,把党建引领、服务下沉、入户走访、氛围营造、激励机制、创新管理唱响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唱响到社区每一个移民心间,进一步推进社区治理形成良性互动,让“服务双移 汇福利民”的共建共治共享价值理念深入人心。

五、实践成效与推广价值
      截至目前,利民坝社区通过党建引领“五社联动”,先后实施开展“彝路童行”儿童共助、“社区益家”社区共建、“多彩利民”社区共治、“乐业利民”社区共享等多个项目,带动建立利民智囊团、“移+彝”志愿服务队等社会组织2支,吸纳社区骨干、能人贤士、热心居民等120余人;成立移民基金、教育基金、环卫基金、党员基金、慈善基金5支社区微基金,实现社区集体经济每年固定收益达19.6万元;依托东西部协作资源平台,开设利民坝社区留守妇女、残疾人再就业——“诸沐锦绣工作坊”项目,解决30名居民居家灵活就业,每月增收1500元左右。同时,为促进社区邻里共融和“一老一小”关爱,开展主题活动28场,服务老年人600余人次,服务儿童800余人次,服务社区居民1500余人次,有效破解了农村集镇社区人手不足、统筹不力、服务不优等难题。
      在利民坝社区基层治理过程中,社区通过寻找问题根源,在治理根源方案上不断优化,制度上不断完善,经济上不断发展,推动社区治理从传统封闭式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向现代开放的社会协作和服务模式,行政资源配置和社会资源配置有机结合,营造了邻里友爱、守望相助、安定有序、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社区居民群众主人翁意识、政治民主权利意识犹如播撒在沃土的一粒种子,正积蓄力量生根发芽,并随着社区软硬件服务有机更新和集体经济蓬勃发展逐渐增强。当前,我国对于农村集镇社区的建设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利民坝社区探索农村集镇社区“五社联动”特色治理案例对于广大农村边远地区社区建设来说,乃至对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真正实现政府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集镇社区自治互助治理格局,都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0
中国民生经济网 (编辑:刘小雪)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