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声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百姓心声 > 正文

父母远比想像中脆弱

更新时间:2013-08-08 12:05:09点击次数:1138次字号:T|T

           门窗紧闭抵挡骄阳的烘烤,老人在闷热的家中吃晚饭。 本报记者 杨晓轩 摄
   
    中国民生经济网讯    昨日,记者探访了杭城2位因高温中招的老人家,体验他们高温下的生活。独居的老人生活在都市的边缘,而他们的子女也正是“下有小”、工作压力大的中年人,虽然怀着“常回家看看”的心愿,但分身无术,也多无奈。
    出院回家第一天
    吃饭还是舍不得开空调
    傍晚,记者来到杭州近江海鲜城附近的小区,见到了刚刚出院的86岁金大伯。
    他上周三在家中昏倒,被送入省中医院抢救,诊断为热射病。因为有高血压、糖尿病,金大伯的热射病来势猛,体温一度超过40℃,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书。
    幸好病来得快,去得也快。记者见到老两口时,他们正要吃晚饭,但没开空调。
    “空调晚上开一开,这会吃完饭,通通风还好。”老伴说。
    发病那天,老人家也没开空调。金大伯早上刚起床去洗手间,就“咕咚”昏倒在地上,老伴吓坏了,赶紧给儿子打电话。儿子住得近,立马赶过来,把老父亲扶起来,叫了120急救车。
    老两口本来日子过得蛮惬意,晚上七八点钟睡下去,早上5点钟爬起,旁边的小超市逛逛,然后回家。可因为金大伯身体不好,腿脚走不动,加上天气热,老两口近来下楼也少,甚至连电视也很少看了。
    “儿子经常来,叫我们把空调开足,但是吹空调很不舒服呀,不通风,我们一般就晚上开起来。以前一把蒲扇过夏天,现在都不一样了哟。”
    记者到几个房间看了看,只有主卧室一个房间有空调。留意到饭桌靠窗的一角,堆了十几盒药,两老人都有血压、血糖的毛病,常年吃药。
    身体孱弱,几乎是所有重度中暑老人的共同“标签”。
    儿子放假,妈妈住院
    周女士大热天两头跑
    64岁的许奶奶躺在浙医二院急症监护室的病床上,比鼻子里的呼吸管更加触目的是,她一直在抽搐的右手。
    她的老伴,在病床边席地而卧。逼仄的空间让他翻个身都困难,但没日没夜照顾老伴的他,实在太累了。
    病床的另一头,周女士呆坐着,凝视双亲,神情茫然。
    10天前,她母亲许奶奶被送进医院时,高热、昏迷、小便失禁,被确诊为热射病。
    其实这些症状,在许奶奶入院的前几天就已有征兆,但因为她有13年的帕金森病史,也会伴有低烧、意识不清等并发症,开始压根没往中暑上想。“是我们大意了。”周女士语气低落。
    他们一家都是萧山人,平日里,父母住在乡下,她和哥哥两家都住市区,所以照顾母亲的重任基本就由老父亲一肩挑。
    和记者说话的间隙,她不时瞄一眼手表,因为10分钟后,又到了母亲的吃药时间。一天里,母亲要吃16次药。药吃多了,多少有点后遗症,脑子糊涂了,根本不记得自己有没有吃过药,全靠旁人盯着。这时,她才深切感受到父亲的不易。原来光是每天定点定时提醒、监督母亲吃药,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老两口住的农居房,空调是老早就装好了,但今年基本没开过几次,一来是老人家节省惯了,舍不得开。更主要的是,她母亲有严重的帕金森病,经常摔跤,锁骨、肋骨、髋关节都受过伤,稍有受凉,全身关节都会酸胀难忍。老父亲也只能陪着硬挨着。“每次我们到父母家,都热得受不了。”周女士说。
    对周女士来说,这段日子,每天的来回奔波也是一场疲劳战:她每天5点起床去买菜,儿子放暑假在家,要帮他做好早餐,然后开车直奔杭州的医院,帮老父亲照料妈妈,晚上再赶回萧山。“哥哥嫂子也会来,但大家工作都忙,已经跟老板请了好几次假了。”
    就如以往,“常回家看看”的念头常在繁忙工作和“下有小”的夹缝中挤压得很无奈。“只能周末回去,哥哥一家周六回去,我们周日回去,这样老人就能热闹两天。”周女士说着说着,眼眶就红了。本报记者 徐洁 王蕊 本报通讯员 于伟
 杭州8大医院统计,从7月高温开始至昨日
    28人中招热射病,其中60岁以上老人22位,创10年纪录
    追踪杭城热射病患者
    他们有四大共同特点
    今年夏天的高温,让浙江人对两件事有了新的理解:第一,让我们接受了持续高温也是一种自然灾害的理念;第二,重新认识了中暑,了解了一个词“热射病”。
    昨日在省中医院,83岁的范大伯已度过了危险期。前几天,范大伯高烧到41.5℃,神志不清,被确诊为热射病。陪在一旁的老伴说,家里3个房间,只有客厅有空调,今年开过一次。老伴特别无奈:“我们年纪大了,没有力气,毛病又多,照顾自己真很难,幸亏这次老伴快好起来了。”
    但杭州濮家新村一对空巢老夫妇,却没有那么幸运。8月1日晚上,83岁的杨大伯和78岁的妻子在家中去世,却无人知晓。杨大伯身患高血压,老伴久病卧床,家中唯一的空调坏了两个多月,在持续的高温天里,两位老人静静地离去了。
    因为高温,令人痛心的悲剧频频上演。
    昨日记者从省卫生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报告高温中暑病例近800例,其中重症中暑112例。
    来自杭城8大医院,包括浙大一院、浙医二院、省中医院、省立同德医院、省新华医院、市一、市二、市三医院的统计数据,从7月份到现在,这8家医院已经累计收治近百位中暑患者,其中,极重度中暑——热射病患者,高达28人,他们中22位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八成。
    这个数据,已经刷新了近10年来,杭城各医院收治热射病患者的历史纪录。其中仅浙医二院一家,近4天中,急诊中心就收治了5位热射病患者,其中一位是40岁的中年人。
    据宁波当地电视台报道,截至8月5日,宁波各大医院已至少收治了15名热射病患者,其中4人死亡。宁波第一医院已成立了热射病抢救小组。
    另据记者对各地报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昨日,安徽有2例热射病死亡病例,上海有2例,江苏2例,湖南有3例环卫工人中暑身亡事件。本报记者 王蕊 本报通讯员 于伟
    独居、节俭、有慢性病,让他们的夏天很难过
    记者近日追踪了杭州28例热射病患者发现,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22人,占了近八成。触目惊心的数据,让我们不敢想,持续生猛的高温下,还有多少老人正在忍受 “煎熬”。
    我们更想探究,为什么“高温受伤人群”,家中的老人有那么多?
    记者采访了多位急诊室医生,并从他们“病例报告”中发现,其实患热射病的老人,有四大特质:
    独居老人居多。患病的老人中,有的是“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或者无法“常回家看看”。如果老两口相依为命,还能互相有个照应;若是鳏寡老人独自居住,一旦突发病情,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从而错过了抢救的最佳时机。
    伴有基础疾病。浙医二院急诊室医生赵小纲告诉记者,热射病大多数人本身就有慢性病,比如糖尿病、心脏病、脑梗塞等,体质就更弱了。”他接治的一位病人,就有严重的帕金森症,“抽搐使她一直处于运动中,出汗多,脱水了,更容易引发热射病。”
    生活过分节俭。记者在许多患病老人的病历上,都发现了一组矛盾的记录:“体温40℃”的后面,还注明了“不开空调”。
    在医生的回访中,有的老人说“习惯了,以前都是摇摇扇子就度夏了”,有的老人还强调,“夏天出点汗好”。但浙医二院急诊室主任张茂告诉记者:“在持续高温的情况下,人体的调节机能会出现疲态,尤其在闷热天气,身体的代谢会出现一定的紊乱。其实很多老人是一辈子节省惯了,舍不得用电,也舍不得吃,营养跟不上,体质就更弱了。”然而,今年的夏天,是一个靠蒲扇摇不过去的夏天。
    社会适应能力弱。据记者了解,许多老人不开空调,并不是用不起空调。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黄小民就告诉记者两个案例:一位老人,因为空调遥控器坏了,结果热出病来;还有位老人,开了空调却发现越来越热,原来开的是热空调。“老人们的社会活动少,与社会的关联度就少,在疏离中逐渐被边缘化,比如不会用电器,不懂得如何急救,从而丧失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杭州65岁以上老人占8.76%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杭州0-14岁人口比例为16.45%,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8.76%,老年人口比例10年间增加了1.97个百分点;而同期0-14岁人口比例减少3.74个百分点,杭州人口年龄结构完全进入老年型时期。
    从人口绝对量增长情况看,相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杭州总人口增长17.93%;而同期老年人口增长51.98%,大大高于总人口增长幅度,由此可见杭州人口老龄化势头迅猛。
    高温灾害气候,为养老模式敲响警钟
    专家认为,老年人频频中暑,暴露了制度层面的缺失
    从杭州几家医院的救治情况来看,热射病病人以老年人居多,其中又多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年人。
    今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正式施行,首次将“常回家看看”精神赡养的要求写入法律条文。
    如果持续的高温是一种自然灾害,我们是否需要面对台风这样的应急预案?如何保障“灾民”的生命健康?我们的准备够吗?
    关于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浙江省科协专家章丰和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于恩彦,他们对老龄社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颇有自己的研究。
    “持续的高温也是自然灾害,这种理念,正通过极端个例的形式演绎出来,被公众接受。”章丰说,因为长期以来,社会对这个理念比较陌生,所以这次持续高温造访,大家显得有些猝不及防。
    作为沿海地区,浙江应对台风有经验;而应对高温天气,我们还是个新手,没有类似的预案,也没有在第一时间认识到这场气候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每一场自然灾害发生时,都有弱势群体需要关注;今年这场气候灾害,老年人是最大的弱势群体。”他说,入夏以来,不断出现老年人频频中暑,正好暴露了制度层面的缺失。
    而这种缺失,不仅是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更多的反映出老年人保障方面的各种问题。
    章丰认为,老年人的保障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家庭伦理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政府和社会力量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常回家看看,是一种保障,但在目前金字塔形的家庭结构下,让家庭承担所有的养老工作,是比较困难的。”章丰认为,最理想的形态是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
    章丰相信,政策松绑,意味着有意愿和能力参与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有更大的成长空间。他也看到,在一些城市,社区、护工组织已经发展起来,政府也开始尝试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形式。
    于恩彦是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也是老年心理方面的专家,他特别想对年轻人说,你们的父母,远比你们想象的脆弱。
    “但子女陪伴,带给他们的力量,比你想象的强大。”于恩彦说,高温季节,人的情绪本身就容易烦躁;而长时间的孤独、缺乏交流的状态,可能会让这个情况变得更糟。
    他告诉记者,目前浙江省抑郁症的整体发病率在10%左右,老年抑郁症患者还是比较多的。在临床中,他们通常因为胃口差、失眠等原因来就诊,真正的原因却是抑郁症。
    从治疗的角度来说,亲人的陪伴是最好的方式。 “他们缺什么,你就给什么,这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于恩彦说,老年人有很强烈的交流欲望,对他们来说,子女不能取代老伴,保姆不能取代子女。     

    来源:钱江晚报

0
(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