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榜样力量 > 正文

公交修理车间的金牌“医生”张海坚:工匠精神处处显

更新时间:2016-12-21 15:45:51点击次数:937次字号:T|T

  人物档案

张海坚,南宁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保修分公司汽车维修工。从业27年来,他维修过的公交车近4万辆次,抢修过的公交车1.2万辆次,检验过的公交车1.5万辆次。经他维修、检测过的公交车辆,没有一辆发生过中途坏车,没有一辆因维修质量问题致使营运一线驾驶员不满意,张海坚的这两项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匠心感悟:

  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身怀一技之长,服务人民群众。

  当凛冽寒风呼啸,他奋斗在抢修公交车的现场;当夏日骄阳炎炎,他在高温和油污中为公交车“体检验伤”;当乘客们享受着舒适安全的乘车环境,他在背后默默挥洒汗水。他就是南宁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保修分公司汽车维修工张海坚。

  一只橘色手电筒加上一本笔记本、一杆笔,这是张海坚工作时的必备装备。一条长25米、深1.2米的车槽,就是张海坚的工作岗位。他在修理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27年,作为一位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新一代公交修理工,张海坚不仅秉承吃苦耐劳、埋头苦干的公交传统精神,还将人生的理想倾注在汽车维修事业上,通过钻研技术,攻克多个技术难关。他是工友们眼中的公交车“急救医生”,乘驾人员口中的“公交保护神”。

  二十七年如一日 学徒练成大师傅

  早上9点不到,张海坚就来到修理车间,对照当日的工作表,计划好要完成二级保养的车辆数目,检查遗留的修理问题,这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也许每一天都在重复着一样的节奏和模式,看图纸、拧螺丝、钻车底、模块勘线,手上、身上、头上满是机油和污垢,虽然每天都可能顶着一张“油光满面”的脸,但当“生病”的公交车在张海坚的手中得到了最快、最好、最及时的“治疗”时,他的脸上就会绽放最动人的笑容。但对这份职业,张海坚也曾有过动摇。

  1989年,张海坚来到公交公司,最初的工作就是每天蹲在车槽里,爬到汽车下,跟汽油、柴油、润滑油密切接触,和理不清的一束束电线打交道,一天工作下来,经常是一脸汗水、满身油泥,累得腰酸腿疼。想到自己今后都是这种工作状态,他也考虑是否要趁年轻另谋一份职业。

  当他向父亲透露这一想法时,父亲语重心长告诫道:“你以为干工作像住旅店那么随便,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啊,哪个工作不辛苦,公交司机起早贪黑没有节假日,他们辛不辛苦?修理工每天扛轮胎爬车槽,累得腰酸背痛,他们辛不辛苦?我干了一辈子的修理,从没有感到辛苦,你才干几天,就怕吃苦了,自己好好想想!”

  想着父亲说的话,想到周围师傅们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工作画面,张海坚反复的思索着,“是啊,干好本职工作首先不能好高骛远。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理想,但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的,要以平常心对待。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一心一意。”于是他暗下决心,要像师傅和父亲那样,做一名爱岗敬业的修理工。心结解开了,思想也就稳定了。

  在张海坚参加工作的27个年头里,他维修过的公交车近4万辆次,抢修过的公交车1.2万辆次,检验过的公交车1.5万辆次,长年累月的维修工作,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经过他维修、检测过的公交车辆,没有一辆发生过中途坏车,没有一辆因维修质量问题致使营运一线驾驶员不满意。他一直保持着这两项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钻研技术下功夫 检查车辆快准稳

  如今,在公司车辆维修服务领域里,一说到“张师傅”,无论是修理工还是司机们都知道是北大车间的维修工张海坚,无不竖起大拇指。他的维修技术在公司首屈一指,深得司机们的赞誉。过硬的维修技术来源于张海坚日常的刻苦专研。

  蹲在1.2米深的修车槽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即使是冬天,衣服也能被汗水浸湿,“这是常态了,早上穿着的是干净衣服,下了班也是满身油污,要是让你们来干说不定受不得。”在采访中,虽然张海坚嘴上开玩笑地说着工作条件脏乱差,可他的工友们却告诉笔者:“只要有技术难题,张海坚才不会管是脏还是乱,一心只扎在如何解决问题上。”

  公司一有新车型、新技术出现,张海坚就去研究车型的电路图和车辆结构配置;遇到新故障,他就和工友们一起分析、判断、总结,只要不是第一时间能排除的,都拿本子记下来;公司先后组织人员外出学习,他都把每次外出学习看作是一次自我充电,都要认真的请教专家或厂家技术人员,索要技术资料。

  身为张海坚同事的吴庆明一直都很佩服他:“张师傅在工作上精益求精,特别是他勤奋好学的态度,对工友们影响很大,看着张师傅这么努力,大家也会被带动起来。”目前,张海坚是公司车辆维修服务系统里面为数不多的能维修5种新能源车型公交车的技术能手之一。

  2014年南宁市服务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赛事期间,张海坚作为服务人员负责车辆后勤保障工作。一辆专线服务车正在起动准备出发,守候在出发地的张海坚听到这辆车发动机声音有异响,坚持要求检查,他麻利地打开发动机盖,像医生一样给公交车“望闻问切”。他拿出工具顶在发动机气门室盖上侧耳认真地听了听,认为应该是气门间隙过大,便按程序对气门间隙进行调整,然后驾驶员再起动,发动机声音立即回复正常,故障在短短的5分钟就排除了。

  “修理公共汽车的故障,可能只是这辆车百分之几的零件出了问题,但是对于开车的司机和乘客就是百分之百的安全问题。我必须要负责,即使工作的时候脏一些油一点,可这是一份责任。”张海坚说。

  “漏报不漏修、漏修不漏检”已经成为张海坚的工作准则。

  更新改造创新品 工匠精神处处显

  在张海坚看来,工匠精神就是“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身怀一技之长,服务人民群众。”长期的修理经验和不断的知识积累。张海坚在车辆维修中发现,有很多技术可以改进,一些操作程序也可以简化,这位工匠,将理念化为了实践。

  为了减少液压油管路空气的排放时间,张海坚提出反向往储油罐内加注液压油,同时进行空气排放,经过半年的反复实验、检测、校正,将原本40分钟左右的工作时间压缩至5分钟。

  为给公司节约成本,他将更换下来的电机拆开检查,反复推敲,发现有电刷的电机在电刷磨损后极易造成更换,在张海坚建议下公司转而购置无刷电机,维修成本大大缩减。为提高发动机气门弹簧拆装的效率,不使职工受伤,他几经摸索,反复实践,研制出一套专用于公交车发动机气门弹簧拆装的工具,这套工具根据发动机型号不同可更换锁帽模件,能同时拆装多只气门弹簧,适用各种型号的发动机,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问题。

  多年来,他参与了汽车维修技术革新8项,改造各种维修工具、机具5项,这些技术的革新和推广,都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常在各种技术交流讨论会上,把自己掌握的维修技术、小窍门拿出来与同事们分享,与同事们一起探讨车辆故障的维修和车辆维护的重要环节,向职工们推广革新的新技术和小创造、小发明。

  “公交车辆多,维修任务重,光靠几个技术尖子不行,需要更多的技能人才,才能保证修理、保证公交车安全顺畅运营。”他说。(来源: 工人日报 

0
(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