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榜样力量 > 正文

教师夫妻坚守大山深处33年

更新时间:2014-09-12 11:15:12点击次数:2135次字号:T|T



  中国民生经济网达州9月12日讯(黄定兴 记者 陈连波)一对夫妻,一所山村小学,33年的坚守,为偏僻的小山村培养出319名初中生、136名高中生和85名大专生。33年,大竹县金鸡乡尖山村小学的蒋胜丰、杨学芬夫妇,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将一代代山里娃送出了山坳,走向外面的精彩世界,却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和时光留在了这里。


  选择:大山深处的“夫妻小学”

  海拔800余米的华蓥山尾部,大竹县金鸡乡、妈妈镇和邻水县太和乡、新镇乡交界处,有一座高大巍峨的山峦——尖山。在它半山腰的一块小平地上,坐落着全村唯一的学堂———尖山村小学。从金鸡乡驱车10多公里,四川新闻网记者来到了这个偏僻的山村小学。同行的金鸡乡中心小学校长王灏介绍道,从这里进出购买生活用品需步行3个多小时;艰苦的环境让一个个前来任教的老师望而却步,很难有人愿意扎根这里。

  然而,33年前,一对新婚夫妇却义无反顾地走进了这所寂寞的小学。

  蒋胜丰,土生土长的尖山村人。父亲蒋允高从新中国成立后便一直在尖山村小学教书,是村里最有学问也最受尊敬的人。父亲的言行深深地铭刻在了蒋胜丰幼小的心灵中,他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个父亲那样的好老师。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从第一天跨进学校起,蒋胜丰就特别刻苦,学习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从小学到初中,再升到高中,蒋胜丰成了尖山村当年唯一的一名高中生。那几年,蒋胜丰读书是越读越有劲,老师和同学们都说他是一个大学生的好苗子。蒋胜丰心里也立下了进大学、毕业当老师的志愿。

  然而,1981年6月末的一天,正当同学们积极复习、迎接高考的时候,蒋胜丰却悄悄地离开学校,回到了尖山村。老师和同学都不理解。可蒋胜丰心里却十分明白,父亲马上就要退休了。因为没有一个年轻教师愿意到尖山村小学任教,学校只好让蒋允高物色一个热爱山区教育的民办教师。蒋允高自然就想到了自己的儿子蒋胜丰,小胜丰当时便很高兴地答应了。这年9月,蒋胜丰兴奋地站在了尖山村小学的教台上,接过父亲的教鞭,开始了新的生活。

  杨学芬,是蒋胜丰的高中同学,邻水县太和乡人。高中毕业后,家庭贫困的她回到家乡也当上了民办教师。当年国庆节,她跋山涉水来到尖山村找到蒋胜丰。当她了解到蒋胜丰不辞而别的原因后,心中扬起了异样的感觉。没多久,两颗火热的心终于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

  然而,热恋中的两人却在为上山和下山的问题上闹起了矛盾,杨学芬坚持要蒋胜丰下山到交通便利、条件优越的太和乡教书,而蒋胜丰却坚持要杨学芬到尖山村来任教。面对学校外面那波涛般起伏的大山,蒋胜丰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蒋胜丰对杨学芬做起了思想工作,“太和乡交通便利,留得住老师;而尖山村地势偏远,没有老师愿意来。为了孩子们,我们一起留下来!”半年后,杨学芬嫁到了尖山村。

  从此,“一对夫妻、一所小学”便成了尖山村村民眼里的独特风景。山上山下,人们常看到蒋胜丰、杨学芬夫妇忙碌的身影:小河涨水了,夫妻俩站在河中,将小学生一个个抱着传递到对岸;中午放学后,丈夫忙着备课改作业,妻子则在灶台前忙碌着为学生热菜热饭;家访路上,夫妻俩交流着做学生思想工作的点滴体会……



 坚守:舍不得离开孩子们

  尖山村群山环绕、幅员面积宽广、村民居住分散,村里孩子上学的山路都比较远,最远的学生要走近10公里。在学校没有实施“营养餐”之前,早晨来上学时,大部分学生都带着一个茶盅,那里装着他们的午饭。中午放学后,杨学芬要先把学生的饭热好后,夫妻俩才开始做自己的饭。

  尖山村小学虽然只是一所山区村小,但蒋胜丰、杨学芬夫妻俩却把要求定得很高。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夫妻俩除了教学生学习,还为学生洗手、洗脸,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课桌坏了,蒋胜丰抽出时间修好;学生的衣服破了、钮扣掉了,杨学芬帮他们补好,夫妻俩成了学生们不折不扣的“全职保姆”。

  前几年,有不少人看到他们为尖山村小学吃了不少苦头,就好心劝夫妻俩到乡中心小学或条件较好的同类学校任教。当时,想到自己都是快50岁的人了,孩子也要成家立业,夫妻俩也就动了心,也得到过学校领导的同意。可就在他们准备离开小学时,几位朴实憨厚的家长来了,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他们几乎没多说什么话,只是用满是祈盼和无奈的眼神看着他俩。班里的学生听说老师要走,一个个更听话了,争着要帮老师擦黑板……

  学生、家长的心思夫妻俩怎么会不明白。几度犹豫后,杨学芬对蒋胜丰说道,“尽管这里偏僻、枯燥,工作和生活都很辛苦,但这二十几年里和周围的人都熟悉了,建立起了感情,想到离开这里,我还真舍不得,更舍不得这些学生,他们太可爱了!”杨学芬的心思何尝不是蒋胜丰的想法;结果,夫妻俩又留在了尖山村小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33年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去了,蒋胜丰、杨学芬夫妻俩正在一天天变老。但让夫妻俩感到欣慰的是,33年来,他们为偏僻的尖山村培养出了319名初中生、136名高中生和85名大专生。

  今年,在尖山村小学仅有25个孩子,12个幼儿园,8个一年级,5个三年级。蒋胜丰负责一年级和三年级复式班的授课,杨学芬负责幼儿园的管理教育。上学期期末测验,蒋胜丰所教班在全乡统考中,语文、数学平均成绩皆获全乡第一名。

    

    

    愧疚:心中永远的痛楚


  儿子,是蒋胜丰夫妇心中永远的愧疚。说起当年,杨学芬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他们的儿子出生在一个暑假,杨学芬的月子还没有坐完,便到了开学的时间。孩子太小,没有断奶,杨学芬一边上课一边带孩子,苦苦撑过了一个学期;后来,夫妇俩将孩子寄养在一个亲戚家中,到了可以上幼儿园的时候,才接回到身边。后来,儿子到10多公里外的妈妈乡上学,夫妇俩却将身心都放在了尖山村小学的孩子们身上,儿子初中毕业便不愿再读书,独自外出打工。“有人说,你们把别人的孩子都教好了,自己的儿子却没有教好。儿子说,他不怪我们,我们的心里更加难过。”

  “事实上,这并不是我们的第一个孩子。”1984年8月末的一天,新学期开学在即,蒋胜丰夫妇一大早就下山到中心小学去为孩子们背新书,那时的杨学芬已经怀有4个月的身孕。返程的路上,100多斤重的书本压在肩上,行走在山路上异常艰难。走到一处山崖,杨学芬突然觉得眼前一黑,迈出的左脚突然踩滑,“哗”的一声,书本洒了一地。蒋胜丰急忙上前拉扯妻子,可没拉着,杨学芬滚落下10多米高的山崖,幸好被一棵小树挡住。蒋胜丰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妻子抱下了山崖。疼痛难忍的杨学芬躺在丈夫的怀里,突然觉得大腿上一股热乎乎的东西直往下流。女性的敏感使她痛哭着大叫一声:“胜丰,不好,我们的孩子,没了!我们的孩子没有了!”便晕了过去。

  蒋胜丰心一沉,呆了呆才反映过来。他顾不上悲痛,手忙脚乱地照顾着昏迷的妻子。半个小时后,杨学芬苏醒了过来。蒋胜丰说,“快躺在我背上,我背你到医院去!”杨学芬却固执地没有同意,“明天就要开学了,你扶我起来,我们还是回去吧!”望着痛楚的妻子,看着满坡的书本,蒋胜丰忍泪收拾起书本,重新挑在肩上,扶着一瘸一拐的妻子,一步一步地向学校走去。

  如今,蒋胜丰夫妇的儿子已经成家,两人也即将抱孙子。然而,两人目前并没有离开的打算。当地村民感叹地说道,“他们曾经教过我们的儿子,现在还在教我们的孙子,却连自己的儿子、孙子都没顾得上管。有他们在,这是我们尖山村的福气呀!”


    担忧:尖山小学的路在何方?


  2006年,蒋胜丰、杨学芬夫妻俩的事迹,渐渐传到了山外,甚至飘扬过海传到了大洋彼岸。2007年2月的一天,55岁的美籍华人冯俊无意中从《纽约时报•中文版》上看到了关于《尖山上的“夫妻小学”》的报道,为蒋胜丰、杨学芬夫妻扎根山区二十余载、艰辛教书育人的精神所感动,专程回国在尖山村捐建一所希望小学。

  2007年国庆前夕,金鸡乡尖山村“保利时希望小学”竣工剪彩,彻底改变了“夫妻小学”昔日破旧的面貌。“保利时希望小学”共完成建筑面积480平方米,有教室、娱乐室、图书室、教师宿舍和学生宿舍等;学校内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地面电视接收器等附属设施一应俱全。优美的校园环境、高标准的教学设施,为偏远贫穷的尖山村带来了新的希望,夫妻俩从心底里乐开了花。

  “在这里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少,这所学校还能坚持多久?”想到将来,蒋胜丰夫妇时常愁眉不展。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村民逐渐走出大山,在城里和街道上购房置业,将孩子送到条件更好的学校读书,“可那些走不出去的孩子们,他们将来上学怎么办?”

  今年,蒋胜丰和杨学芬都已经52岁。根据现有政策,再过3年,杨学芬将先于蒋胜丰退休。她说,自己不会离开,一定要陪着丈夫,在这所尖山上的小学坚守到最后。

   来源:四川新闻网


0
(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