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榜样力量 > 正文

退役军人郑伦朝:退伍不褪色 钢枪换剪刀

更新时间:2023-10-11 16:56:28点击次数:479620次字号:T|T


       在四川乐山市剑峰镇群团村,这里的脆红李刚刚丰收完成,果农们经历短暂的休息,便再次投进了漫山遍野的李树林——修剪枝条、耕耘下一个丰年。在枝叶繁盛的李子树边,我们见到了村里的第一代果农、也是当地脆红李育种第一人——郑伦朝。

       他边修剪边与记者交谈,“今年已售出脆红李50万斤,平均的售价都在8元一斤以上,我们的脆红李一直是市场上品质最高的”。这是郑伦朝的自豪,他笑起来脸颊上的皱纹如层层波纹向后推开。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信念坚定,心系家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退伍不褪色,共产党员永不退休”。用一把小小的果树剪,剪出一方甜蜜地,写下了永远奋斗、为民服务的军人本色。



戎装换锄,温饱乡亲富桑梓


       1980年从新疆退伍回来的郑伦朝回到家乡作为两参人员退伍的他落下了7级残疾,身体出现了一些免疫系统问题。退伍后本该静养的郑伦朝却根本闲不住,心系家乡和乡亲艰难处境,寝食难安。

       乐山市中区剑峰镇群团村,是市中区最高海拔处的一个小山村,海拔约为700米,常年缺水干旱,极不利于粮食种植,乡亲们面临吃不饱饭的问题。

       阔别多年,看到家乡还是这么贫困,郑伦朝决心要带着乡亲们致富。面对贫瘠的土地,郑伦朝想:新疆那么干旱的地方,都能种出葡萄蜜瓜,我们这里就不行?

       当时村里已经有村民零星地种植果树,等果树收成了再换粮。脱下军装的郑伦朝拿起锄头,开始与农作物打交道,也开始了与气候、土壤、果树的较劲。那2年,郑伦朝天天跟村里的野生李树桃树打交道,经常拿个锄头、剪刀上山,扦插、嫁接、观察开花、分析果实,期待研究出更适合这片土地发展的农业。

       他坚信“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定落伍”,一边种地、一边看书学习,甚至还考取了农技师证书。在部队,他靠着一杆钢枪保家卫国,在家乡他坚信只有靠农业技术的真本事。直到1984年郑伦朝被村民推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做点事的机会”才真正来了,而且“必须自己带头”郑伦朝说。

       当上村支书的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展新的产业尽快让村民们有更多收入。为了更快打开村民的思路,他引进村里的第一个产业是蚕茧。郑伦朝考虑到,养蚕投入小、而且村里野生桑树多,有天然的优势。他自费到已经发展成产业的村镇去学习,自己率先开始养殖,传授技术给村民,首期桑蚕发种量800多张,在当时也达到了37万元左右收入。

      桑蚕养殖让一部分村民率先尝到了致富的甜头,而如何让整个群团村摆脱贫穷的阴影,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是摆在郑伦朝面前更为艰难的问题。养蚕虽好,但投入的劳动量极多极细,对于村民的技术要求高,有些村民还是不敢尝试。在郑伦朝的心里,总希望发展一个农业让全村都富、村民的劳动都获得价值。他想来想去,还是只有发展果品种植:劳动量较少、收入相对较高。

但是种什么呢?种什么既能保证品质优良,又能不愁销路呢?



微信图片_20231011164853_副本.jpg



千试万验 育出小康脆红李


       当了村支书的郑伦朝,虽然村里事务繁忙,但他从未放弃果树嫁接的试验。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培育最适合群团村种植的果树,带领村民致富。

      这个甜蜜的梦想一直深埋在这个敢于死磕、愿意死磕的军人心中,他发扬在部队练就的不怕苦不怕难精神,经过千万次试验、数不清的挫折,下定决心培育出这个“甜蜜果”。

       他有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清楚记录了每一种嫁接品种的花期、果期、外形、口感、储存以及上市的时机。翻开这本笔记是时光的痕迹、是一个两参退伍军人钻研农业的全记录、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农技员的决心和一个党员干部的初心。

     “1984年 8月 用李子果树和野生李树嫁接的树结果了,果形小、口感不好,最主要的是果树根部不发达,不易管护”

      “1985年9月 这次嫁接果子还是小”

       看到这一条条挫败的记录,问他:怎么坚持下来的?

       郑伦朝再次展现他质朴的笑容,但他脸上的褶皱足以说明一切的艰辛磨砺:“大概是部队磨练出来的意志力,一件小事,反反复复做上一千遍一万遍,因为你知道目标就在那里,就只管去做,小小困难打不到”。实在烦闷了,跑到李子树下抽几根烟,心就静下来了,再接着干,“放弃”从来没有出现在这位退役军人的字典里。

       在郑伦朝做嫁接试验的几年里,也得到不少人的帮助,他自己经常感叹:当自己坚持咬牙时,看看身边有默默支持的战友,便增加了斗志和干劲。他经常与区上农技员交流,农技员推荐美国的布朗李品种,果型大、外观好,储存时间长,但考虑到市场竞争力的问题,他还是决心坚持去做自己的品种。

       一边不断自学、试验,一边主动找各地专家请教,尤其是和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张伟光3合作,结合群团村独特的气候和土壤独特优势,经过无数次失败、再试验、再选育,历时2年终于在1987年底培育出了李子新品种。 

     “1985年8月 用李子果树和野生桃树嫁接的树挂果了,深红色、果型适中、树势中庸好管理,根须强韧。”

      “3月5日左右开花,8月10日左右成熟,生长周期6-7个月最佳,海拔太高生长周期延长、皮厚,海拔太低光照不足、不甜,刚刚好。”

       保剑锋从磨砺出,脆甜果历艰辛来。郑伦朝的笔记本上这个开花日期和结果日期精确到天的记载,就是今天带领群团村走向富裕、成为剑峰镇一张农业特色名片的剑峰脆红李。

       脆红李以其皮薄、汁多肉厚,入口又脆又甜、富含氨基酸为起主要特色,而且属于晚伏季水果,在每年8月份上市,正好处于全年水果上市空档期。这样就解决了郑伦朝最担心的销路问题,一经上市,即广受欢迎,经济效益可观。

       在随后的几年里,郑伦朝带领一批志同道合退伍战友和水果能人,大力开展脆红李苗木繁育、技术培训,在团结村发展脆红李600亩,带动剑峰镇发展脆红李6000余亩。在1999年高峰时刻,剑峰镇年产销脆红李约900万斤,每到脆红李上市季节,各地客商云集剑峰镇,呈现产销两旺盛况。剑峰镇每年销售收入约3000万元,剑峰镇农民因脆红李种植人均收入约2500元。不仅实现了郑伦朝当初带领乡亲们以果换粮吃饱肚子的愿望,还实现了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退伍回乡的郑伦朝,始终保持和发扬军人的光荣作风和优良传统,以军人的品格脚踏实地的努力工作,以一名军人、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历经千辛万苦为家乡父老挣得了这一份甜蜜事业。



微信图片_20231011164900_副本.jpg



发挥余热 擦亮品牌图振兴


       我们今天在说脆红李,发现剑峰镇以外的地方也被大量种植,“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蓝海”,群团村在走向富裕时,新的竞争和挑战也来临。

       2000年以后,随着剑峰镇大量的脆红李苗木的繁育,脆红李走出了群团村、走出了剑峰镇;同时四川省内各地也开始大量出现繁育脆红李的苗圃,脆红李在四川省以至于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四处涌现。脆红李在各地名称也多起来了,有叫红脆李的、也有叫脱骨李的,不一而足。

       随着脆红李种植规模在外地不断扩大,剑峰脆红李的品牌和知名度暗淡了下来,销路和售价自然会下降。收入下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就下来了。剑峰镇从种植面积6000亩降到了不足2000亩,郑伦朝所在的团结村也从600亩降到了300亩。

       此时,60岁已经退休的郑伦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本来在外地养老的他,不顾儿女反对毅然回到家乡,迎难而上。

      “必须为乡亲们想办法”,这是他心里的第一个念头。对郑伦朝来说,无论戎装是否在身,军人的初心使命始终装在心坎里,坚毅勇敢的军人本色从不曾有丝毫褪色,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

       经过冷静分析,他找出了关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剑峰镇境内,除了群团村外,其它地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并不具有同等种植脆红李的优势。

        怎么解决?必须走差异化种植、差异化经营的思路。

       重点发挥群团村郑家塝的土壤和气候的独特优势,走高品质精品化路线。郑伦朝在2019年注册成立了“郑家塝”商标品牌,先从自家果园开始试验改良,再把自己种植技术传授给乡亲们,手把手教大家施肥、病虫害防治、修剪等技术,特别是如何提升品种质量。

       以“郑家塝”为出头拳打入红海市场,重新树立起剑峰脆红李的品牌优势。潜心专研脆红李品种选育、技术改良上,让剑峰镇脆红李再次以新的面貌、新的适口感、新的营销方式赢得市场口碑,带动50多户农户把300亩脆红李再次恢复到600亩。通过品质对比,更多客商又回到了郑伦朝种植脆红李的郑家塝,郑家塝出产的脆红李价格远高于其它地方的脆红李。其中,在乐山城区的脆红李礼品市场上,郑家塝脆红李几乎占到90%以上份额。今年,郑伦朝所在的郑家塝估计销售出脆红李90万斤,收入约200万元,当地农民在脆红李上人均收入0.8万元,让村民们再次尝到了脆红李的甜头。

       有着40年党龄的退役军人郑伦朝,无私地把自己的脆红李种植技术传授给乡亲们,手把手让技术入户,为镇内外种植户授课6000多人次,经常应邀到市中区、井研、夹江、峨眉等地传授技术。在郑伦朝的传帮带下,有500多户农民科学种植脆红李,走上了致富之路。群团村4组邱芬利,在郑伦朝的指导下,种植脆红李50亩,今年纯收入预计15万余元。

       这名65岁的退役军人,还有梦想:他计划着要把郑家塝开发成四季水果不断“花果山”,发展山区农文旅游产业。对郑伦朝来说,无论戎装是否在身,军人的初心使命始终装在心坎里,坚毅勇敢的军人本色从不曾有丝毫褪色。他用对党忠诚、为民服务打造精神家园,用激情奋斗、无惧无畏开辟事业新路,用朴实无华、无私奉献描绘平凡生活,让军人的精神、军人的品格、军人的本色在乡村振兴的事业中熠熠生辉,把军人之美播撒在家乡的土地上。

      “军装虽已脱下,但我仍是一名共产党员,入党时的誓词我一刻也不曾忘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员就是一粒火种。党员就是要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尽己所能为人民多做贡献,这是我一生的使命和奋斗目标。”这是郑伦朝作为一名退休老兵的铿锵誓言。

       以自己的一片初心,用一把小小的园林剪,剪出了家乡的一方甜蜜。郑伦朝与脆红李的死磕,是一个农民子弟兵在乡村振兴“新战场”上初心践行,是退役军人建功新时代的生动写照,是一个退伍老兵心中的温柔梦想,向郑伦朝这样的退役军人致敬!(陈小平)


0
中国民生经济网 (编辑:刘强)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