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生态环境 > 正文

中国加大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更新时间:2023-09-02 16:14:15点击次数:40449次字号:T|T


  2019年9月24日拍摄的青海湖鸟岛美景。新华社记者 李琳海 摄

  新华社西宁9月2日电(记者李琳海、陈杰)巍峨神圣的雪山、蜿蜒曲折的河道、草肥水美的湿地、地下厚实的冻土、不时“冒”出的藏羚羊……这是2014年任斐鹏首次在长江源参加科考时看到的壮丽场景。凭借环境地理学与生态学等领域的长期专业积累,他将目光锁定在江源植被和土壤生态系统。

  1982年出生的长江科学院博士任斐鹏热衷探究植物生态多样性,在大学期间就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在他看来,地球表层的植被与土壤对外界环境变化十分敏感,能直观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

  “如果将流域生态系统比作人体,植被和土壤如同人体的肌肤,为各种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任斐鹏说,观测和研究植物的过程虽然艰辛枯燥,但通过大量信息读取和比对,就能感知植被生态的环境偏好和健康状态。尤其是在江源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值得长期关注研究。

  位于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大量冻土层分布是江源土壤一大特点。

  7月24日,科考队员在当曲湿地进行观测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经过多年的模拟增温试验原位观测,任斐鹏分析相关数据后发现,当增温幅度小于3摄氏度的情景下,监测样方内的物种数量和群落优势种没有明显变化,当增温幅度达到或大于3摄氏度时,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发生了明显变化。

  “升温越高,监测样方内的植被覆盖度下降越大,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密度下降趋势更加明显,这些科学监测为青藏高原植物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他说。

  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一直是中国政府的关切。中国长期积极致力推动全球气候谈判,以身作则践行相关减排承诺,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扮演建设性的关键角色。

  专家表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冰川和冻土的加速消融,这也导致青藏高原湖泊整体呈扩张趋势。

  这是7月26日拍摄的通天河支流的辫状河道(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十年来,青海累计投入湿地保护资金11.87亿元,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226项,统筹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固碳增汇、生物多样性保护,一批退化湿地得到修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源涵养功能不断增加。

  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2005至2019年,青海湖水位增长超过3米,随着水体面积的增大,青海湖湖岸线扩张,土地沙漠化好转,湖周植被呈现增长趋势。另一方面,水体的持续增长也使部分鸟类栖息地被淹没,位于青海湖北岸的海北藏族自治州部分牧民草场被淹。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处处长马建海说,针对青海湖、尕海等水位上涨淹没草场问题,政府采用易地搬迁、禁牧休牧轮牧等措施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牧)还湿项目,投入资金2.09亿元,受益群众达6083户。

  此外,当地政府、牧民、生态保护志愿者等在青海湖、尕海、泉湾等湿地为珍稀鸟类搭建人工鸟巢,确保鸟类栖息地安全。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沈永平说:“随着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青藏高原近些年呈现出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冰川退缩、冻土消融、灾害风险加大的威胁依然存在。”

  “系列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科研监测等增加了生态系统韧性与可塑性,这为减缓应对因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提供了借鉴。”他说。

  青藏高原牧民也积极参与生态保护。

  成来东周家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扎河乡口前村。扎河乡地处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2022年,成来东周大专毕业后选择返回家乡,子承父业,成为生态管护员。

  平日他负责巡护山水、捡拾垃圾、监测野生动植物等工作,每天最远巡护路线超过20多公里。每次看到奔涌的长江顺流而下,成来东周心中总有难以言说的感情。

  “当牧民放下牧鞭端起‘生态饭碗’,当三江之水奏响新的生态乐章,中国式现代化‘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勇毅笃定,树立起人类新的文明标杆,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积蓄着力量。”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李晓南说。


0
中国民生经济网 (编辑:)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