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理论前沿 > 正文

深刻把握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

更新时间:2023-04-08 18:34:00点击次数:41558次字号:T|T


 作者:意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为我们深刻把握和更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取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当之无愧成为历史的书写者和主角,也是文化强国建设主要的依靠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人民创造并且服务于人民,在价值导向上坚定地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活动,就是“从热爱人民、表现人民、服务人民到反映时代、歌唱祖国、礼赞英雄、写出时代新史诗,再到以人民作为文艺工作的评判者、鉴赏家等”。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就是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以人民为创作主体和服务主体,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由人民来做“评判者”和“鉴赏家”。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表现在内外两个场域中。既包括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需要优秀作品的出现推动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也包括以优秀文化产品为媒介,向外国民众介绍中国、中国文化和中国人。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既是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基本目标,也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以人民为创作和服务主体,指的是人民直接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成果,人民的生产生活也是文化创作取之不竭的灵感和素材来源。依靠人民来发展文化,肯定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既是文化发展的推动者,也是文化发展动力的来源。创造的文化成果由人民来共享,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将能有效激发人民群众进一步参与文化建设事业的热情。“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必须由人民来做“评判者”和“鉴赏者”。

  文化发展服务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在文化强国战略中与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相统一。人民精神力量指的是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开放性、凝聚性、抗压性、包容性”等。具体到表现形式中,有对科学的形而上“三观”的把握程度,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对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把握程度;还有社会层面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把握程度等。所谓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就是要使人民掌握先进的“三观”与方法论;尊重知识与优秀传统文化,有独立的文化观,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妄自菲薄;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最近互联网上多次出现围绕中国时尚界和电影界迎合西方评奖标准,以刻板印象为行业“审美”标准的争论,很多都是围绕独立文化观的问题展开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文化的发展需要着力于两方面的重要工作:其一,从供给侧发力,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持续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管理体制,提高文化生产和服务效率,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随着人民文化需求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提供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文艺作品才是优秀文化产品真正能够深入民心的关键。

  其二,要在精神文化领域提升塑造力、凝聚力和引领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润物细无声地加强“四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反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来引导人民群众,防止各种瓦解斗志、涣散人心、破坏团结,并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思潮污染人民的精神文化领域。

  以文化惠民的宗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文化惠民是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基本宗旨,旨在保障城乡居民能够就近获取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权益,加快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文化发展,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就是要从古今中外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中汲取养分,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让人民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长期以来,当我们言及优秀文艺作品或者优秀传统文化时,常常不自觉地将目光投向精英文化,大量民族民间的文学艺术与文化表现形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部分文化因为主要流传于民众中间,历史上长期被上层阶级认为不够雅驯,难登大雅之堂,因而往往为精英文化所排斥和忽视,乃至贬损和诋毁,中外皆然。其实,底层民众创造了海量的属于自己的文化艺术,其间充满了民众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不仅有巨大的美学价值,而且往往构成一个民族文化的基调。

  尽管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就有“我手写我口”的呼吁,有“北大歌谣征集运动”,号召关注民族的民间的文化,而且这里面蕴含着朴素的进步的民本思想,但那种立场和姿态仍然具有精英文化俯视民间的意思。只是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特别是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方针,才是到位地、全面地、深刻地在主体与对象、文艺生产者与生产活动双向维度上得到揭示和把握。

  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的意愿、人民的思想、人民的艺术创造和文化创新,永远是我们伟大时代的主旋律。新时代新征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就是要真正关注人民是文化发展的推动者,也是发展动力的来源。一方面,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的文化成果由人民来共享,由人民来做评判者和鉴赏家;另一方面,发展文化要从古今中外人民的精神花园里来吸收养分,广泛地采集花粉,要关注人民直接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成果,并且把他们作为文化创作取之不竭的灵感和素材来源。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0
中国民生经济网 (编辑:)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