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理论前沿 > 正文

加强省域基础研究 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

更新时间:2023-04-10 18:14:17点击次数:40284次字号:T|T


 作者:房诚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基地干部)

  基础研究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基础研究纳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可以说,这一重要表述,为地方(省、直辖市、自治区,下同)加强基础研究明确了责任,指明了方向。

  目前,我国基础研究特别是前沿领域基础研究的骨干力量仍是以中科院系统、部属高校为主的国家队。地方基础研究工作,尽管有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率先作为,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实力不强、基础薄弱等问题。各地方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深刻领会基础研究对地方经济长远发展和全国高质量发展大局的重大意义,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切实统筹加强域内基础研究,与国家队协作并进,共同打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攻坚战。

  筑牢基础研究发展根基

  要强化基础研究要素保障。从根本上加强对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深刻领会“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重大论断,在提升创新能力过程中,避免功利主义倾向,正确处理好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科学统筹规划,均衡配置资源要素,长期稳定保障基础研究发展需要。

  要强化基础研究平台建设。立足各省基础研究实际,着眼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需要,选准主攻方向,以省级重点基础研究实验室等为骨干,加快大型基础研究科学装置、关键设备购置配备进度,特别是加快补齐前沿性探索、颠覆性创新所需软硬件短板,实现以高能级基础研究平台荟聚优秀基础研究人才,产出高质量基础研究成果,孕育产业质变先机。

  要强化基础研究主体建设。充分发挥各地方省市属高等院校,特别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人才优势,以“提升基础研究竞争力”作为“双一流”高校建设的重要任务和考核依据,推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提升特色优势学科基础研究水平,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逐步发展交叉学科,提升相关学科基础研究水平。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发展一批基础研究生力军。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企业需求导向优势,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面向制约行业发展的深层次科学问题,拉伸研究链,从应用研究向应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领域进军。

  锻造基础研究一流人才方阵

  要加大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力度。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基地建设,创新专业课程设置,探索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增强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不断提高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的本科学生及硕、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构建多层次、立体式的基础研究人才梯队。

  要双向淬炼基础研究人才。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人才定期联系企业、到企业进行短期研究,企业研究人员到高校、科研院所学习交流,开展协同创新,借力应用研究促进基础研究理论问题启发,提升基础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度。

  要全方位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引进工作。一方面要完善基础研究优秀人才、团队引进标准,以创新能力、领域贡献、供求匹配情况等为重要依据,依托专项基金,精准提供有竞争力的岗位薪酬。以提供签证便利、柔性聘用等多种形式吸引海外基础研究人才到地方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各地大学城、高教园区等人才集聚区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教育、医疗、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重点推动从幼儿园到九年义务教育的高水平公办教育项目建设和现有学校办学质量跃升,免除基础研究人才后顾之忧。

  优化基础研究管理模式

  要科学引导基础研究发展。建设基础研究决策咨询体系,吸收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国内外相关领域杰出专家、学者参与省级基础研究发展战略咨询,提高相关资助项目制定的科学性、前瞻性、精准性、融合性。同时,要注重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在基础研究选题、立项、评价等环节发挥积极作用。

  要优化提升基础研究评价机制。重点探索以宽容失败为核心的差异化科研项目评价办法,对前沿探索性强、风险未知的基础研究项目,在团队履职尽责、科研活动原始记录真实的基础上,允许以阶段性成果(发现)、研究方法创新、科研团队人才培养情况等作为结项依据。把握基础研究规律,充分信任基础研究人才,不以发表论文论英雄,鼓励“十年磨一剑”的科学长征精神,支持对不同研究技术路线的选择和坚守,推进“无人区”探索。

  要改革完善基础研究经费使用机制。既要适应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赋予基础研究团队根据研究实际需要调整预算、购置设备的自主权,取消非必要的审计程序;还要改革仪器设备管用方式。除重大科学装置外,通过财政补贴等形式支持现有众创中心、孵化器面向科研需求,集中采购、维护共享性强的中高端仪器设备提供社会化服务,减少科研单位自筹自管仪器设备耗费的物力精力。

  要加强对地方基础研究的统筹协调。目前,在个别前沿热点基础研究领域,已经出现各地开价加码争抢人才、科研大楼、设备等现象。基础研究工作既要增强地方积极性,更要做到全国一盘棋,引导地方从自身实际、产业特色出发,重视“基础”二字,不盲目追求所谓的“高大上”,差别化地开展和加强基础研究,坚决避免一窝蜂、运动式地上课题、上项目,造成另一种形式的“产能过剩”,浪费宝贵科研资金。

  建构基础研究多元投入体系

  要完善地方各级财政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以基础研究支出增速不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基本目标,持续加大省级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推动域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稳步提升与辖区内高校、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共建水平,逐步提高具备相关条件的市属高校基础研究财政拨款。鼓励财政条件较好的县、区根据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和深层次核心技术需求,与高校、科研机构精准开展基础研究合作。

  要完善社会力量支持基础研究激励政策。鼓励先行先试,探索将企业无偿资助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基础研究资金纳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个人资助基础研究达到一定金额的列入个税抵扣项目。在全社会树立起关注基础研究新风尚,倡导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以定向捐赠、设立基金等形式资助基础研究,并相应给予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冠名、典型模范宣传等精神奖励。重视公众参与,引导受赠科研单位建立定期公示资金使用、研究进展等情况的信息公开制度,维持社会资助热度。

  要完善中央对地方基础研究的政策支持。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长期存在,在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时,除了在项目、民生等方面的支持外,应充分考虑对基础研究的支持。相关国家部委、基金有关专项经费,可以考虑设置面向地方基础研究机构、团队的专项,鼓励、引导其向上申报基础研究项目。在各地建成的重大科学装置,要积极对地方科研机构、企业开放。   


    来源:光明网


0
中国民生经济网 (编辑:)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