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理论前沿 > 正文

文化内涵才是“网红城市”生命力

更新时间:2023-05-05 16:07:31点击次数:40374次字号:T|T


 【光明时评】

  作者:史哲文(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近年来,经过社交媒体的推动,“网红城市”已经成为引领城市文化旅游的风向标。除了那些久负盛名的旅游热门城市,一些曾经并不以文旅著称的二、三线城市凭借独特个性引爆社交媒体,在流量加持下,吸引天南海北的年轻人慕名前往,一个又一个非典型的文旅“网红城市”受到广泛青睐。

  比如以烧烤出圈的山东淄博,因其小炉小饼小葱的“烟火气”、热情好客的真诚态度以及足斤足两的消费信誉,一跃成为流量带动经济的“网红城市”。又比如因螺蛳粉、五菱“神车”而闻名的广西柳州,因电视剧《狂飙》而热度狂飙的广东江门等,都堪称“网红城市”的代表。

  值得肯定的是,社交媒体的流量对于二、三线城市经济复苏确实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而且由于社交媒体的视角多元,城市文化的呈现内容也一改过去城市宣传片的那种模板式表达,更能打动人心。地方政府也乐见其成、主动作为,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力图维持城市热度,使“网红”不只是一时之红。打造“网红城市”,成为越来越多宣传、文旅部门关注的重点。

  能否留住游客,如何维系“网红城市”的生命力,是决定“网红城市”文旅能否弯道超车的重要命题。对于已成为“网红”的城市,在既有基础上,当地文旅宣传部门不仅应努力在饮食、住宿、游玩等方面提升游客的体验,还应考虑如何从简单的“吃、住、游”向更高水平的“品、享、赏”转变。

  而尚未成为“网红”的城市,切忌一拥而上,用模式化、同质化的形式内容强行招徕游客,如此不但难以使城市成为“网红”,反而会丢掉自身的经济发展特色优势,重蹈各地“古镇”重复建设之覆辙。在调查研究上下大力气,发掘本地文化的独特个性,并适当结合人群心理特点和网络传播规律,顺势而为吸引流量,或为更佳之选。

  不过,应当承认,社交媒体飞快的更新速度决定了“网红”先天具有时效性,“网红城市”热度减弱是正常现象,城市也不必因此而垂头丧气。不如立足本地特色,坚守服务品质,静待下一次顺势而为的契机,毕竟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网红城市”的火爆具有偶然性,亦有其必然的原因。

  其实,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可以成为“网红城市”的爆点。哪一个城市没有烧烤?哪一个城市没有景点?哪一个城市没有故事?在流量狂欢的背后,维系“网红城市”生命力的关键在于直指心灵的文化内涵,摆脱落后思维束缚的表达方式,树立起求新求真的高质量服务意识。“网红城市”来来去去,其背后的规律值得有识者深入思考。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05日 02版)


0
中国民生经济网 (编辑:)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