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理论前沿 > 正文

形成培养合力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更新时间:2023-09-04 20:23:43点击次数:40356次字号:T|T


 作者:赵晨、李沐阳(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构建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持续深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高技能人才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群体,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自强自立离不开高技能人才。

  前不久,北京市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首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集中推出18条工作举措,旨在协同社会多方力量,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和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在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加快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动高精尖产业的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对技能人才储备和人才结构比例提出了新要求。

  立足“产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北京市总工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全面发力,尤其是在提高产业工人技能水平方面。在思想引领上,通过开设主题展、“北京大工匠”选树等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从思想上引领工人群体在工作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营造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风气。在体制建设上,通过建设职工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平台,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以体制创新扩大高技能人才创新效能。在职工技能培养上,一方面,激励职工技能提升,例如通过开展创新项目助推活动,设置各类技术创新奖励等引导职工主动增进个人技术水平,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开展各类技术教育活动,例如协同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等资源,通过设立首都工匠学院,开设匠师讲堂等进行职工培训;开展各类市级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依托大赛进行技能等级认定,实现以赛促学;在企业内部建设师徒制,推动技艺传承。

  截至目前,北京市技能人才总量为340万人,占就业人员的比例为30.4%;高技能人才总量为115万人,占技能人才的比例为33.8%。实施方案提出,到“十四五”期末,计划实现首都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1%,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5%的目标,这需要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发挥工会优势形成培养合力

  一是具有政治优势。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会在党的领导下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能够同政府、企业、高校等形成合力。

  二是在基本职能定位上具有独特性。工会不仅承担着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还承担着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职责,因此,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工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通过优化薪酬结构、协调劳动关系、开展职工培训等多种途径支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具有健全的组织体制。层级清晰、职责鲜明的工会组织体制,使全国各级工会能够在党的领导下形成上下贯通的工作合力。在工会指导下,从龙头企业特级技师的评聘到乡村工匠的挖掘培育,从地方工会的技能人才培育到产业工会的技能竞赛,无不体现出工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广度与深度。

  提升各方力量协同培养效能

  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构建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需要包含工会在内的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持续深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强党委、政府、企业、高校、工会与职工之间的联系,盘活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持续加大高技能人才政策的宣传力度,使技术工人加深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理解,同时应深入企业一线调研,及时反馈一线技术工人的需求。工会、企业、高等院校可以针对一线技术工人群体的发展需要,共同参与技术工人职业教育和学徒制建设,商议制定学习计划与培训大纲等,确保职业技术教育、学徒制教育与行业需求相匹配。在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基础上推动建设跨区域、跨行业创新工作室联盟。在区域创新联盟构建上,立足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规划,推动地区间创新工作室共建共创;在行业创新联盟构建上,引导各行业创新工作室实现沟通协作,优势互补。

  二是要加大现代学徒制建设力度,完善育才留人体系。工会、企业与高等院校应建立技能人才共育机制,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制定学徒计划和培训大纲。同时,推动实现全面导师制度,在学徒培养中配备有经验的教师和工匠作为导师,指导新进工人,提升工人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另外,探索建立第三方监督和评价机制,明确师徒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制定实施学徒制评价标准和激励制度,协调各方利益,推动现代学徒制良好发展。

  三是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维护高技能人才合法权益。激发技术工人活力需要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和薪酬体系,使技术工人劳有所得,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切实提升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各部门要积极搜集技术工人的意见,结合“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等评价制度,采取工资升档晋级、股权激励、发放技术岗位津贴等形式,探索形成合理的薪酬体系。依托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等,推动相关分配机制和薪酬体系的形成与落地。


  来源:工人日报

0
中国民生经济网 (编辑:)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