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理论前沿 > 正文

以培育创新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更新时间:2023-09-05 20:29:11点击次数:40365次字号:T|T


  作者:曹咏萍(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提要

  创新文化正是承继了中华文化血脉中的韧性和超越性,才成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我们应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翼,紧扣高质量发展的脉搏,深耕创新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注入不竭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构建新机制的关键因素,也是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领域和新方向的重要途径。应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以“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来助推高质量发展。创新文化为孕育创新思维、触发创新潜质、维持创新活力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是激励创新行为的核心支撑。创新文化的培育是一个多维建构过程:以文化自信为基石来培育创新文化的价值观念,以涵养优良学风来营造健康的创新生态,以推动创新教育发展来造就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

  树牢文化自信基石,培育创新文化的价值观念

  创新文化是包括创新价值观念、创新准则、创新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培育型文化样态,它通过营造创新环境鼓励人们接受和驱动创新。一旦创新行为形成一种文化,即创新文化,它就能够唤起创新者巨大的创造内驱力和高度的创新自觉性,其中,创新文化的价值观念对创新活动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创新文化的价值观念既有吐故纳新、兼收并蓄的开放格局,又有质疑权威、革故鼎新的拓新超越,也有攻坚克难、披荆斩棘的勇敢无畏,还有尊重失败、合理容错的包容态度。好的创新文化价值观念不仅能够激发创新动力,还能够激活创新思维,会对创新者的创新品格进行全面塑造。

  培育创新文化的价值观念必须以文化自信为基石。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对自身民族文化价值、成就和未来的积极评价、坚定信念和由衷自豪,由于其基础性、广泛性和深厚性的特点,会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产生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创新文化一经形成,便会成为一种贯穿于各种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支配性力量。文化自信带来的文化认同不仅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同时也是驱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树立牢固的文化自信根基,才能保持创新定力、激发创新勇气和迸发创新活力,从而让科技创新成为一种高度自觉。

  持续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健康发展的创新生态

  创新文化的蓬勃发展根植于完善的创新生态结构之中。创新生态并非简单的技术研发或更新,而是一个涉及人、组织、制度、资源等多方面的综合交互体系。它存在于教育、科技与人才“三位一体”的系统之中。创新生态提供了迭代学习、深度研讨与技术碰撞的平台,从而促进科技与文化的共同进步。优良学风是创新生态得以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它能确保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创新性。当科研人员秉持正直与严谨的学风时,科技创新就不会受到学术不端、浮躁功利或其他不当行为的干扰和破坏,进而让创新生态进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为创新文化注入持久动力。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优良学风离不开精神形塑。涵养优良学风,应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竖起了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与优良学风所倡导的理念高度契合,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承载民族复兴伟业之使命,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回应改造学习改进学风的迫切呼声,确保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赖以成长的创新土壤和创新生态,更需继续发扬科学家精神。学风弥正,初心弥坚,创新弥强。锚定世界一流创新生态,塑造中国特色创新生态,加快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让优秀的创新文化成为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的不竭源泉。

  推动创新教育发展,造就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

  创新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造就创新人才。古今中外,教育都被视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在当代社会中,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愈发明显。创新教育是培植和强化创新文化的根本,为社会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创新基础。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的创新人才。通过创新教育,创新文化的价值观念可以得到有效传播和传承,最终形成具有稳定和持久影响力的创新精神与创新传统。创新教育利用现代技术,如编程、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和工具,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创新。创新往往伴随风险。一个鼓励创新的文化通常接受与承担合理的风险。通过创新教育,人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创新,还学会如何评估、管理创新风险的方法。创新教育鼓励人们在创新活动中快速试错和持续改进,并鼓励人们思考如何通过创新活动为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和进步。当创新教育被嵌入到一个创新文化当中,其效果会被放大,从而形成一个积极的“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文化”的创新循环。它可以帮助社会更高效、更快速地实现持续而高质量的创新和进步。

  培育创新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教育造就大量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创新文化的中坚力量和第一资源。创新人才不仅拥有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还具备跨领域整合的能力,他们具备一种综合的、开放的和前瞻的思维方式并且无惧创新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勇于尝试新方法、新工具和新方案,具备迭代快速学习的能力。他们对创新活动的高度自主性和强烈内驱力促使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找到新的机会和解决方案。无创新教育之发展,必无创新文化之强盛;无创新人才之支撑,必无科技创新之突破。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创新教育与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才能实现我国科技创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与发展,其背后往往伴随着独特的文化特质。这些特质不仅是其历史沉淀下来的结晶,更是赋予国家和民族独特魅力的核心要素。中华文化,拥有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其中蕴含的韧性与超越性,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不断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文化正是承继了中华文化血脉中的韧性和超越性,才成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我们应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翼,紧扣高质量发展的脉搏,深耕创新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注入不竭动力。

    来源:深圳特区报

0
中国民生经济网 (编辑:)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